6.3.11

〈第三輯 稱讚出來的好創意〉

第三輯 稱讚出來的好創意 

在心裡歌唱

** 張湘宜 **

剛滿五歲的小芸芸,非常膽小。即使是待在家裡,大人走到那兒,她也一定跟到那兒,是個標準的「小跟班」。她說:「這樣才有安全感呀!」晚上睡覺時,情況更糟,一定需要媽媽在旁邊陪伴。媽媽通常只好在一旁作作運動、看看書、或寫寫稿,有時累歪了,就搬張床,在旁邊宿營。

有一回,晚上睡覺時,媽媽在她的臥室附近門外,走進走出,忙來忙去,芸芸仍舊在裡面大聲叫喊:「媽媽陪陪!」「陪陪!」「陪陪!」直像個小鸚鵡似的,叫嚷個不停。

媽媽聽得煩悶,心裡很是不高興,不過還是勉強耐著性子問她:「媽媽就在附近,而且你知道媽媽忙完後,一定會過來看看你、陪陪你,」「為什麼妳還要大聲說『陪陪』、『陪陪』呢?」

「因為我心裡害怕呀!」小妮子理直氣壯地說。

喔!媽媽懂了。原來芸芸大聲喊叫:「陪陪!」「陪陪!」的時候,也就是她「心理害怕」的時候。

小孩就是這點可愛,芸芸一點也看不出來媽媽不高興、或煩悶的表情,反而能合乎邏輯、明白清楚又直接了當地回答問題。

大人的世界,常和小孩的觀點有很大的差距,如果能耐心傾聽孩子的意見,瞭解他們的感受,常會有意想不到的收穫。能有良好的親子溝通,也能想到許多解決問題的好辦法。

聽了芸芸的描述後,媽媽可想到了一籮筐的絕妙法寶。於是告訴芸芸其中一個最好、最富創意的方法:「每當你心裡害怕時,你就在心裡歌唱!」「選唱幾首你喜歡的詩歌,最是有效了!」

幫芸芸重新把枕頭擺擺好、棉被鋪鋪好,媽媽問她:「有哪些詩歌,是能讓你在心底產生美好的『圖樣和影像』呢?」小姑娘歪著小腦袋瓜,眨眨美麗的小眼睛,然後點了幾首歌,媽媽和她一起唱著這些旋律輕柔優美的歌曲。

小芸芸最喜歡的幾首詩歌,更是多唱了幾遍,她輕輕地哼著聖經詩歌和幾首好聽的童謠。歌曲裡美麗可愛的圖像,漸漸趕走了心底裡的恐懼,

唱著、唱著,芸芸又說話了:「媽媽,我知道這個好方法了。」「謝謝媽媽!我可以『自己』在心裡頭唱了。」這小姑娘還是挺有獨立的一面,她喜歡自己一個人在心裡頭唱,媽媽趕快趁機溜走。

過了不久,再去察看她時,媽媽發現芸芸已經很快地進入睡夢鄉,嘴角浮現著甜美的笑容。這幅美麗的畫面,讓媽媽在一旁看了,心裡覺得十分地窩心。


************************************

大石頭與酷少爺
**張湘宜**



當年紀輕輕的「酷少爺」走在路上,遇到大石頭時,你猜他會怎麼辦呢?

是蹲下來將石頭搬走,或是找個朋友來一起將它挪開,還是繞道而行?或是拿個大鏟子,先一把將大石頭敲成數個小石塊,然後再將小石塊一一鏟除 、、、?看來,能採用的創意法寶,可還真多呢!


〈解決困難的智慧〉
仔細說來,每個孩子在生活或課業上,遇到的大難題,就好像是個大石頭一般,阻礙在往前行的道路上。而解決的策略,也如同搬挪大石頭 一樣:也許是需要蹲下來,仔細研究問題本身;也許需要找幾位朋友來一起解決問題;也許是需要將問題分為幾個小部份,慢慢一點一滴分數次來解決。

聖經裡「小大衛」的故事,含有絕佳妙法,提供了數種解決問題的基本「模式」與「態度」,也是孩子們百聽不厭的故事。

故事是這樣開始的:古老的時候,以色列人有一回和敵人打仗,敵軍陣營裡走出來一個體型高大,身材魁梧的大巨人,他身上披掛碩大的銅盔甲,左手持長戟,右手拿長劍,氣勢凌人,張牙咧嘴。

站在以色列人的陣營外,大巨人哥利亞大聲叫嚷著 : 「有誰敢出來和我比武的?」「如果他打贏了,我們就當以色列人的僕人;如果我打贏了,你們就永遠做我們的僕人。」

以色列的軍營裡,人人膽戰心驚,手腳發抖。這時「小大衛」正好來看望軍中的哥哥,聽到大巨人哥利亞的叫嚷,對敵軍輕蔑的態度,心裡很不以為然,左思右量,問清楚情況後,決定要和大巨人比鬥。

「小大衛」先向國王掃羅稟報,國王很賞識他的信心和勇氣,為了幫助他迎戰大巨人,還特別致贈御用戰盔戰袍和寶劍。

穿戴上國王的貴重裝備,全副武裝的「小大衛」覺得渾身不適,因為頭盔太大,寶劍也太長。「小大衛」決定運用自己的方法,他到溪邊找了五顆又圓又大的石子,手裡拿著彈弓當武器。

回到戰場上,當大巨人哥利亞又出來叫罵時,「大衛」勇敢地迎上前去。他說,大巨人是靠刀槍利劍打仗,而他則是以信仰為盾牌,依靠上帝的力量來作戰。

故事的結尾非常戲劇化又真實 :「小大衛」拿出石頭和彈弓,迅速瞄準大巨人的頭,石頭打中大巨人的額頭要害,大巨人當場仆倒在地,段了氣。於是敵軍立刻四散而逃,以色列人乘勝追擊,打了一次美好的大勝仗。

人生遇到的許多困難,不也是如此。遠看有如路上的大石頭,近看更像是大巨人哥利亞,橫擋在路前,聲勢驚人。

每個小孩或大人遇見困難的直接反應,常會是抱怨、沮喪、或生悶氣。但如果只是「坐著」抱怨、吐苦水、怨天尤人、或膽怯懼怕,石頭不會自動移開,大巨人哥利亞也不會轉頭離去。

唯有「站起身來」,動動腦筋,選用適當的方式解決問題,才能在生活、課業、和工作上,尋得寬闊的出路。

鼓勵孩子們採取積極、主動、樂觀的態度,常是解決問題的第一步,也是最重要的一步。

如果擁有「站起身來」解決問題的積極態度,養成「主動思考」的習慣,不但能增加自信心,熟悉解決問題的步驟,也能減少因受挫折而產生憤怒、不滿、或抱怨、發脾氣等不愉快的情緒和現象。

當解決困難時,努力找尋各樣資源資訊,並聽取專家意見,常能增加背景知識,加強判斷能力,並且有效率地解決問題。

而面對專家權威的多樣意見時,首先瞭解不同的專業領域,常有不同論點。需先收集資訊加以分析歸納,才能比較不同立場和不同經驗說詞。

一般說來,借用專家、或前輩的經驗和方法,常是較直接而容易的解決方式。但是,這些寶貴的方法,有時就像是國王掃羅的頭盔和長劍一樣,如果一成不變地加以沿用,對孩子們並不完全「合身」或「合用」。

別人的方法需要經過「思考」,融會貫通,再加以「變通」,作適當的調整,才好合適自己使用。

許多大小難題,也許就如同「小大衛」面對大巨人的情況,重擔或壓力就在眼前和肩頭。

如果平常能鼓勵孩子,養成創意思考的習慣,那當他們面對難題時,就自然會剛強壯膽冷靜思考。秉持著充分的信心和智慧,努力解決各種困難,渡過難關。

**************************************************

稱讚出來的好感情

 ** 張湘宜 **

朋友「雅娟」的寶貝兒子從小聰明可愛,但有時卻是十分地調皮、任性、又固執己見。小時候,有陣子兒子的脾氣大,容易生氣,有時發起脾氣來,整個人又叫又跳,像個爆發的小火山似的。有時兒子的性子急,動作粗枝大葉,常大聲關門或碰壞東西,挨罵的次數也比較多,雅娟心裡很是不忍。因為當媽媽的,罵人的時後,心情不好受,被罵的小孩也是相當的不愉快。

雅娟問我:「怎麼樣改善這種既緊張又不愉快的場面呢?」我建議她:「要下定決心用另一種方法和態度,來改變這種父母與子女間不良情緒的惡性循環。」

首先,我請雅娟和先生商量,倆人約定好:「不論孩子做錯什麼事、或有什麼需改正的行為,責罵糾正他們以後,一定要再加一句稱呼:『好孩子』、『好兒子』、或『棒小孩』」。這樣讓孩子知道,他們永遠是父母心中的好寶貝、乖小孩。只是如果有不對的行為或話語,需要改正,危險的事情,需要避免,而父母愛孩子的心腸,是永遠不變的。

一般說來,當孩子在被責罵或糾正行為時,常有一種錯覺,以為自己被定義為「壞小孩」,或是個傷父母的心,不得父母歡心的壞孩子。時常稱呼孩子:「好女兒」或「好兒子」,能增加孩子們的安全感和自信心,也讓孩子瞭解該改正的是不好的態度和行為,但就他們個人而言,父母仍是十分愛他們的。

稱呼自己的孩子:「好女兒」、「好兒子」,對父母本身來說,也有積極正面的好處。有時能藉此減少因孩子做錯事時而來的怒氣或焦急,有時能化解彼此因觀念相衝突而產生的對立情緒。父母也能因此告訴自己:孩子需要更改的是「態度」或「行為」,或者是因為彼此「觀念不同」,需要相互溝通,至於孩子本身,仍舊是個又乖又好的超級棒小孩。

雅娟的孩子自從常聽到爸媽親切地稱呼他們是「乖小孩」、「好孩子」以後,態度和行為明顯地改善許多。他們經常笑口常開,轉眼間換了個角色,成為家裡的「開心果」。雅娟和兒女之間也搭建起良好的感情,常是無事不說,無話不談,歡笑聲不斷。

「雅娟」眉開眼笑地描述著說,現在兒子和女兒平時放學回家,常看到她就很高興地跑過來擁抱一番,並且大聲地說:「媽媽是我最好的朋友!」「我最喜歡媽媽了!」雅娟聽了心裡十分地欣慰。

有一回,因著某件事情,雅娟不禁也要心急地大聲責罵女兒時,女兒看了雅娟一眼後說:「我的好媽媽,你罵起人來可真凶。」「聲音好大,嚇死人了!」「真的嗎?我一點都不知道自己罵人十分地凶惡呢!」雅娟不禁笑了起來。

孩子們稱呼雅娟是「好媽媽」,與以前責罵或糾正他們時,孩子們大聲吵鬧、或生悶氣的態度完全不一樣,這不但給雅娟很大的安慰和鼓勵,也提醒雅娟要注意自己的話語和態度。

中國人的情感向來十分保守含蓄,許多人也許從來沒稱呼過自己的爸媽是「好爸爸」、「好媽媽」。父母親有時因為兒女的事而掛心或緊張時,也不免叨唸一番。如果和長輩溝通時,也這樣告訴他們、稱呼他們一聲「好爸爸」、或「好媽媽」,他們將會心情立刻放輕鬆,心境開朗,如此一來,也較能達成有效的溝通。

不論是「我的『好爸媽』、『好孩子』、、、」,或是用任何類似的稱讚話語,都很管用。我有位個性爽朗又聰明的朋友,每次在責罵孩子的同時,就會聽到她在孩子的小名後面,加上一個「寶」字,讓孩子知道她關愛的心情不減。

父母與子女間的好感情,需要常用稱讚的話語來培養和滋潤。你是否也有機會用這樣的好話語,來稱呼或稱讚自己的爸爸媽媽,或是用類似的好話語來鼓勵和嘉勉晚輩後生呢?

******************************************

「影像圖樣法」的妙用
** 張湘宜 **


在大學教課時,有一回,跟學生們講解提到「影像式」的記憶和學習方式。下課後,一位年輕的媽媽找我聊了許久。

這位母親極愛她的小孩,卻常因小孩生悶氣,而孩子動輒得咎,和母親的關係也一直處於緊張狀態。當天討論的話題,讓她突然領悟瞭解到 : 「平常儲存在腦海裡有關孩子的畫面,儘都是調皮搗蛋淘氣不可理喻的鏡頭,常常讓她覺得氣結鬱悶。」

看著這位學生情緒低落,我跟她提起了一段有趣的故事 ──

認識的好朋友當中,有一對夫妻離婚了兩年他們,經過教會牧師的百般協調、諮商、會談後,兩人又高高興興地結婚,過著公主王子般幸福甜蜜的生活。

親朋好友常問他們,究竟是什麼原因能讓他們破鏡重圓、和好如初呢?

先生回答說 :「以前記憶力太好,太太做錯什麼事情,我通通記在腦海裡,常常愈想愈生氣,吵起架來,覺得理直氣壯,態度也就愈凶惡。認為太太一無是處,腦海裡閃過的鏡頭,也全是太太的缺點。」

如今他知道要轉換鏡頭,將太太美好的優點,存在腦海裡。遇到困難時,也試著換個角度想想,不將責任全往太太的肩上堆疊,設法將鏡頭焦點對準「問題」本身,共同思考問題解決的方法,而不再只是針對著「人」,一味地責怪追究是誰的錯。

出乎意料地,許多困難反倒迎刃而解海闊天空。

轉換一個鏡頭,就等於轉換一種心境。先生溫柔地牽挽太太的手,笑笑說:「如今翻閱腦海裡的影像記憶本,閃過的鏡頭,是太太美好良善體貼的關愛情懷,內心反倒常洋溢著無比的幸福和甜美。」

同樣的,增進良好「親子關係」的方法,也是一樣的道理。

爸媽們仔細想想,會發現孩子也有許多可愛的模樣,和令人歡喜的優點。如果將這些有關孩子的美好畫面,多多儲存在腦海裡,那麼當面對孩子調皮的行為時,就能較有耐心的處理,更有智慧的表達合適的話語。

「愛」讓每位父母親,更增添溫柔親切的光輝。而儲存在腦海裡的「影像」,則是驅使父母親更加願意讚美、或是選擇責怪孩子的重要「根源」。當看到父母親為孩子的緣故,願意自我改變和調整,我常為他們感到驕傲萬分,也深深被他們的「愛」感動。

人生的道路不也一樣嗎?美好的畫面,存在腦海心田裡,總讓生活更加添亮麗的色彩,不但讓人願意細細品嚐,回味無窮,也真讓人一輩子難以忘懷。

*****************************

豎笛妙談
 ** 張湘宜 **


「菁菁」和「邁可」小的時候,媽媽和許多家長一樣,除了鋼琴外,也鼓勵他們拉小提琴,更聘請優秀的小提琴老師到家裡來教琴。兩個孩子認真地學了兩、三年,但卻對小提琴一直不太感興趣。

媽媽有時看到朋友的孩子能拉美妙悅耳的曲子,心裡也挺羨慕的。只是自己的孩子沒興趣,也不太好強求,免得破壞了孩子們學習音樂的樂趣。

「菁菁」和「邁可」雖然不甚喜歡小提琴,但是從小學三年級起,音樂老師開始教笛子。在學校他們有專用的笛子,到了五年級小學畢業時,這支笛子就贈送給他們。一根笛子吹奏了三年,小朋友對於自己使用的笛子,都挺有感情的。

加上每次吹會幾首曲子,老師就會給予嘉獎和鼓勵:有時會讓小朋友在笛子尾端,掛上一條彩色的小緞帶;或是串上一個美麗的小珠子,彩色珠子上頭還有小朋友英文名字的字母縮寫,非常討小朋友歡喜開心。

當小學五年級畢業時,幾乎每個認真練習的小朋友,都能吹上二十幾首悅耳的曲子,這真是件讓人既興奮、又很有成就感的一件事情。

也許音樂老師教得好,也許對吹笛子有一份偏愛和美好的回憶吧,「菁菁」和「邁可」上中學選樂器時,都選擇了豎笛,而且他們的幾個好朋友也都選擇豎笛。媽媽這才發現:「原來,豎笛在西洋樂器裡,也是十分地受歡迎的。」

豎笛 (Clarinet) 是墨黑色的木管樂器,它搭配著亮銀色的按鍵,十分地好看,又稱為「單簧管」。豎笛的音域十分寬廣,從中低音到高音階的音符都能吹奏,聲音較橫笛渾厚低沉,而純樸、富磁性、又有吸引力的樂音,也使它讓人感覺十分親切。

有一回,「菁菁」和「邁可」各自吹著不同的曲子,居然還能非常和諧好聽。就彷彿兩人各自唱著溫柔的曲子,雖然歌詞、音符、曲調都不一樣,但是卻仍十分地悅耳動聽。

孩子們找著自己感興趣的樂器,最大的好處是:從此不再需要叮嚀、提醒他們練習樂器,也不用看他們因練樂器而皺眉頭。孩子們吹著豎笛,努力練習學校裡教的曲子,爸媽喜歡當聽眾,這比起陪他們彈鋼琴或練小提琴,輕鬆有趣多了。

每到晚上,吃過晚飯後,「菁菁」和「邁可」就會依照老師的吩咐,主動地去刷牙,然後拿出豎笛,準備練習。孩子們懂得珍惜自己喜歡的樂器,也能跟著學校的進度,努力仔細練習。

學校每年有三場演奏會和兩場音樂比賽,「菁菁」、「邁可」和同學們有著明確的進度和努力的目標,在每場演奏會和比賽中,常有優異和傑出的表現,令聽眾們不禁要連連鼓掌,大聲叫好。

許多父母常問我:「孩子們不喜歡音樂,找他們練琴比打鴨子上架還難,這可怎麼辦呢?」我常笑著說:「答案很簡單。只要孩子們找著了自己喜歡的樂器,一切就能自動自發。這比起父母的千叮嚀、萬囑咐,要有效多了。」

正如許多音樂家所說:「音樂也能美化生活,滋潤心靈。」也許,孩子們在小的時候,並不熱衷練琴;但是等他們上大學、或工作就業時,音樂不但能幫助他們調劑生活、舒緩壓力,更能幫助他們以琴會友,多開啟靈活人際關係的一扇窗。

如果孩子們不喜歡彈鋼琴,可以變通一下,試試看電子琴或打擊樂器,訓練節奏感和音樂性。

如果孩子不喜歡拉小提琴,可以試試看笛子、簫管、或木琴,、、、。不同類別的樂器,對孩子們來說,常會有不同的感受。

如果孩子唸一、二年級時,對於學習樂器,興趣缺缺,可以等到三、四年級時,再嚐試不同的樂器。一般來說,五年級以上的孩子理解性較強,學習的速度,也會相對的增快許多。

總之,「爸媽們千萬不要過度心急,多給孩子一些時間,就等於是多給他們一些機會。」在尋找興趣的過程中,孩子們自己會走出一條道路來,其間充滿的信心和喜悅,自是不在話下。



*********************************************

孩子長大學得快 
** 張湘宜 **



浩浩從兩歲半就開始學騎腳踏車,剛開始有輔助的小輪子,騎得還算順利得意的。三歲時,爸爸開始教浩浩騎兩輪的小腳踏車。全新的小腳踏車, 在太陽底下閃閃發光,很是耀眼好看。

爸爸耐心地扶著腳踏車,一步步地跟著小腳踏車跑,浩浩也努力地騎,努力地學習。可是整個夏天過去了,爸爸耗費許多力氣,浩浩還是需要別人扶著才能騎車,爸爸心裡想:「浩浩還小嘛!才三歲。不要急,明年再來練習。」

隔年夏天,浩浩四歲,爸爸又耐心地教浩浩騎車。整個夏天過去了,只見爸爸累得躺在地上,浩浩進步的速度仍然有限。美國中西部的冬天下大雪,春秋季節風大雨多,只好暫時歇兵,等明年的夏天再繼續試試看。

浩浩五歲時,還是沒學會騎腳踏車,爸爸耗盡力氣,心灰意懶,真沒心情再教下去了。

又到了夏天,浩浩六歲。一天中午,他自己推著小腳踏車,在後院的草地上,自己試騎了幾圈,居然很快就學會騎腳踏車。爸爸媽媽高興極了,有時一清晨,帶著浩浩在社區裡騎車兜風;有時傍晚時分,和浩浩騎著單車,踩踏斜陽餘輝,到附近的小學四處逛逛。

整個夏天過去了,浩浩進步神速,技巧熟練。爸媽心裡想:「喔!原來孩子長大了,自然就學得快,學得輕鬆。」他們彼此討論著說:「孩子小的時候,真是不需要太心急,不需要標準訂太高。」「否則,真是多花費許多心血和力氣,挫折感也很深呢!」

鄰居朋友林媽媽,也有類似的經驗和心得。打從女兒「玲玲」和「珊珊」上幼稚園小班時,學校暑假有游泳訓練課程,林媽媽就會很熱心地替她們報名參加。

每年夏天都替她們報二、三期的游泳課程,並且頂著大太陽,每天辛勤地接送。但是經過了四、五個夏天,玲玲和珊珊上小學二年級時,仍只是在初級班的程度,進步並不大。

隔年暑假,姊妹倆決定不參加游泳訓練營了,由林家爸媽一對一教學。沒想到只教了一星期,姊妹倆就已經學會蛙式和仰式的游泳基本技巧,還常用可愛的狗爬式相互比賽和玩耍。

「原來孩子長大了,就會學得快。」「只要稍微指點一下,孩子們很快就學會了。」林家爸媽眉開眼笑,高興地說。

「看她們倆個手長腳長,只要輕輕滑一兩下,很快就游到對岸了。不像小時候,即使是短短的距離,也游得挺辛苦的。」爸媽心裡很高興地估量:「看來只要再上一、二期游泳訓練課程就行了。」

玲玲和珊珊也很興奮,因為不用再花許多時間上游泳課。她們計劃在暑假裡參加其他的球類運動:「比方說,打打籃球、排球、壘球、或網球、、、等等,學學其他的本領,嚐試新的活動。」

孩子們小的時候,爸爸媽媽常熱心地為他們報名參加各項才藝、球類、游泳、或體操訓練等課程。但多半時候,孩子年紀小,學習和進步的速度都有限。

不論是彈鋼琴、拉小提琴、或參加各種運動項目,有時孩子們的進步不大,父母可別覺得洩氣,也不用太著急、或勉強孩子努力學習。

根據許多美國教育學家的觀察,「小學一、二年級」是個重要的轉捩點,小朋友們在這段期間裡,學會重要的閱讀的技巧,逐漸能獨立吸收知識,獨立思考。

等孩子上了小學三、四年級時,他們的智力、理解力、和身體狀況逐漸成熟,許多課程或技巧,常常一學就會。並且能自己理解,自我訓練,自我調整,進步相當快速。

當孩子逐漸長大時,相信多數父母都有同感:「孩子小的時候,重要的是給他們一個寬廣的空間,順其自然的學習,凡事多嚐試,凡事不勉強。」

快樂的玩耍,快樂的成長,擁有一個快樂純真的童年,那就是最寶貴的了。


************************************************


珍貴的記憶

**張湘宜**

孩子們逐漸長大了 ,我將他們小時候的玩具、衣物、和兒童書本整理好後,正打算送人或捐贈給學校。這時,突然聽到寶貝兒子和女兒大聲地抗議:「媽媽,這些東西,我們還要用呀!」

「但是你們都長大了,怎麼還要用這些玩具和圖畫書呢?」媽媽我用打著許多問號的眼神,耐著性子地問家裡的酷酷小孩們。「玩具是我們小時候的回憶,」公主和少爺們認真地強調著:「別把我們美好的回憶送人了。」 回答的還真振振有詞,挺有點道理的呢!

我仔細瞧瞧手裡的玩具,心裡斟酌著:「這些看似過時不合用的東西,卻蘊藏孩子們珍貴的回憶。」「看他們那麼小心翼翼地珍惜維護著,這下可也不好意思,把他們的舊時物品給捐掉了。」因為,「珍貴的記憶」在當事人的心目中,畢竟是無價之寶。

「但是東西一直堆積、累積著,可也不是辦法。」經過一番討價還價後,我將孩子們大部份的衣物送人,玩具和圖畫書則大部份留下。心理想著:「幸虧酷酷小孩們唸小學三年級後,閱讀的書本有部份是向圖書館借的。否則,如果將全部讀過的書,也要求通通留下來的話,家裡可真要變成大圖書館了。」

大人的觀點,常常和小孩的觀點和感受有很大的差距。爸媽站在「大人的世界」裡,看到的通常是物質的實用性和合宜性。而孩子對用過的東西,和許多生活的細節和事物,卻較有一份特別的感情和敏銳的感覺。

有時,多和新時代長大的酷孩子們溝通,多聽聽他們的心聲,經常會有意外的收穫。爸媽也較能從另外一個角度,瞭解孩子們深層面的想法和內心的感受。

「珍貴的記憶」,換個角度探討,也是和孩子們「珍貴又有效率」的基本溝通模式。

「當父母和孩子們的意見相左時,也許再試著用另一種方法,從另外一個角度和孩子們溝通,會更加有效率。」

「而如果將問題的癥結,明白地陳述給孩子聽,由孩子們來思考解決問題的方法,這樣也更能幫助孩子們成熟思考。」

教育專家們也常建議:「在和孩子們共同面對問題,集思廣益、一起思考的過程中,也可列出幾項不同的解決方法,讓孩子們做選擇。」這種有彈性、有「選擇性」的自由派作風,最能取得孩子們的認同,也較容易和新世代的孩子們達成協議。

找到了彼此認同的解決方法,孩子們笑咪咪,身為爸媽的,心情自然也會輕鬆又快樂。

**********************************************

寫作時刻
**張湘宜**


以前每逢出門旅行,在機場等候飛機時,我總習慣拿出紙筆寫寫畫畫。搭上了飛機,也常掏出紙筆,一段一段的寫著,一篇篇文章就這樣完成了。

平常工作忙碌,空檔時還得載送孩子們練球、彈琴、參加各種活動,似乎總有千萬個理由,不能寫作。 有時是時間緊湊,無暇坐下來寫,有時是心裡很累,也不想提起筆來寫東西。反而是搭乘飛機旅行時,較有時間整理思路和寫作。

女兒和我一起旅行,從小看我如此寫寫畫畫。大概是看在眼裡,記在心裡,對寫作也有了良好的印象。

女兒十歲時,我們一起到佛羅里達州旅遊,當坐在機場等候飛機時,居然看到小妮子也拿出一本可愛的筆記本和袖珍筆,有模有樣地圖圖寫寫起來。

那時我因工作忙碌已有好長一段時間無暇寫作。看到她如此認真地寫寫塗塗,我不禁啞然失笑,也和她一起拿起紙筆,又開始記錄飛揚的思路和情懷,描寫生活經驗和感觸。

寫作的路上,常需要文友相互鼓勵,彼此嘉勉。

一轉眼,女兒長大了,可也成了我寫作的良伴。我們彼此分享寫作的靈感,和對各樣事物的看法,真是美事一樁,同時也增廣了我們寫作的層面和思緒的境界。


親愛的讀者們,是否也有各種喜愛的興趣和活動呢?和家人、和孩子們分享,不但多了位好夥伴,也會看見許多不同的創意和好點子,這也可稱為是有趣的「承傳」事業吧!

9.3.09

Creativity – The Power of Thinking, Learning, and Invention

作者簡介:

張湘宜,臺灣政治大學新聞系畢業,美國伊利諾州香檳大學教育心理學博士。曾任教于美國聖母大學,目前從事寫作與雙語教育的工作。著有「創意媽媽百寶箱」一書,及多篇有關雙語教育、電腦應用、語言學習、兒童及青少年教育、音樂教育……等文章。




培養孩子活潑的創造思考力
--生活創意百寶箱


目錄
閱讀索引
出版序
作者序 自由遨翔的天空


第一輯 創意學習的動力

獎賞與鼓勵
一天的難處,一天當
快樂學習有妙法
「請」字的妙用
一輩子也忘不了
親子共讀樂趣多
小孩慢半拍
麵包與奶油


第二輯 創意與藝術

創意與藝術
夏日玫瑰
專業的訓練
服裝設計家
兒童畫家
竹籃子情懷
「筆記本」小兵立大功
創意十足,學英文
彩色餐盤

第三輯 稱讚出來的好創意

在心裡歌唱
大石頭與酷少爺
稱讚出來的好感情
豎笛妙談
孩子長大學得快
珍貴的記憶
寫作時刻


第四輯 創意成果分享

美食創意集錦
「成長型」的家庭
上台演戲的經驗
小家事,大經驗
學鋼琴,沒壓力
心靈音樂會
跟自己賽跑


本書作者各系列文章一覽表

一、親子教育:

童詩與字盤 (原載世界日報 11/1997)
想像世界真奇妙 (原載世界日報 03/1998)
教導淘氣寶寶的妙方 (原載世界日報 03/1998)
父母的百寶箱 (原載世界日報 04/1998)
數數兒(原載世界日報 11/1998)
祖孫情深 (原載世界日報 04/1999)
與小孩一起成長 (原載世界日報 07/1999)
愛在心裡口常開 (原載世界日報 02/2000)
彎身傾聽 (原載世界日報 04/2000)
聽眾在哪裡 (原載世界日報 05/2000)
童詩電腦學語文 (原載世界日報 08/2000)
綺麗的手工世界 (原載世界日報 11/2000)
做家事,學獨立(原載世界日報 08/2001)
跟著成長 (原載世界日報 03/2003)
養魚的聯想 (原載世界日報 04/2003)
獎賞與鼓勵 (原載世界日報 03/2004)
孩子長大了,學得快 (原載世界日報 08/2004)
演戲天分 (原載世界日報 07/2008)
學鋼琴,沒壓力 (原載世界日報 02/2009)
珍貴的記憶 (原載世界日報 04/2009)
服裝設計家 (原載世界日報 02/2011)
園藝花卉 (原載世界日報 05/2011)

二、教育、心理、勵志:

一輩子也忘不了 (原載世界日報 12/1999)
累積心中的財寶 (原載世界日報 02/2001)
跟自己賽跑 (原載世界日報 08/2001)
心靈音樂會 (原載世界日報 10/2003)
冬天的太陽 (原載世界日報 02/2005)
寫作時刻 (原載世界日報 03/2005)
鬧鐘真好用 (原載世界日報 03/2005)
兒童文化教育事業 (原載世界日報 06/2005)
麥片茶香 (原載世界日報 07/2005)
製作個人網站 (原載世界日報 09/2005)
「健康人生」系列文章

三、美國生活隨筆:

學英文有妙法 (原載世界日報 11/1998)
新鮮媽媽真新鮮 (原載世界日報 02/1999)
盛開的友情花朵 (原載世界日報 06/2001)
一解鄉愁 (原載世界日報 02/2003)
漂亮的卷髮 (原載世界日報 01/2006)
年輕的秘訣 (原載世界日報 05/2007)
小鎮故事 (原載世界日報 03/2009)
彩色餐盤 (原載世界日報 05/2009)

四、英語學習網站:

**快樂學英語 :http://usa678.blogspot.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