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輯 稱讚出來的好創意
在心裡歌唱
** 張湘宜 **
剛滿五歲的小芸芸,非常膽小。即使是待在家裡,大人走到那兒,她也一定跟到那兒,是個標準的「小跟班」。她說:「這樣才有安全感呀!」晚上睡覺時,情況更糟,一定需要媽媽在旁邊陪伴。媽媽通常只好在一旁作作運動、看看書、或寫寫稿,有時累歪了,就搬張床,在旁邊宿營。
有一回,晚上睡覺時,媽媽在她的臥室附近門外,走進走出,忙來忙去,芸芸仍舊在裡面大聲叫喊:「媽媽陪陪!」「陪陪!」「陪陪!」直像個小鸚鵡似的,叫嚷個不停。
媽媽聽得煩悶,心裡很是不高興,不過還是勉強耐著性子問她:「媽媽就在附近,而且你知道媽媽忙完後,一定會過來看看你、陪陪你,」「為什麼妳還要大聲說『陪陪』、『陪陪』呢?」
「因為我心裡害怕呀!」小妮子理直氣壯地說。
喔!媽媽懂了。原來芸芸大聲喊叫:「陪陪!」「陪陪!」的時候,也就是她「心理害怕」的時候。
小孩就是這點可愛,芸芸一點也看不出來媽媽不高興、或煩悶的表情,反而能合乎邏輯、明白清楚又直接了當地回答問題。
大人的世界,常和小孩的觀點有很大的差距,如果能耐心傾聽孩子的意見,瞭解他們的感受,常會有意想不到的收穫。能有良好的親子溝通,也能想到許多解決問題的好辦法。
聽了芸芸的描述後,媽媽可想到了一籮筐的絕妙法寶。於是告訴芸芸其中一個最好、最富創意的方法:「每當你心裡害怕時,你就在心裡歌唱!」「選唱幾首你喜歡的詩歌,最是有效了!」
幫芸芸重新把枕頭擺擺好、棉被鋪鋪好,媽媽問她:「有哪些詩歌,是能讓你在心底產生美好的『圖樣和影像』呢?」小姑娘歪著小腦袋瓜,眨眨美麗的小眼睛,然後點了幾首歌,媽媽和她一起唱著這些旋律輕柔優美的歌曲。
小芸芸最喜歡的幾首詩歌,更是多唱了幾遍,她輕輕地哼著聖經詩歌和幾首好聽的童謠。歌曲裡美麗可愛的圖像,漸漸趕走了心底裡的恐懼,
唱著、唱著,芸芸又說話了:「媽媽,我知道這個好方法了。」「謝謝媽媽!我可以『自己』在心裡頭唱了。」這小姑娘還是挺有獨立的一面,她喜歡自己一個人在心裡頭唱,媽媽趕快趁機溜走。
過了不久,再去察看她時,媽媽發現芸芸已經很快地進入睡夢鄉,嘴角浮現著甜美的笑容。這幅美麗的畫面,讓媽媽在一旁看了,心裡覺得十分地窩心。
************************************
大石頭與酷少爺
**張湘宜**
當年紀輕輕的「酷少爺」走在路上,遇到大石頭時,你猜他會怎麼辦呢?
是蹲下來將石頭搬走,或是找個朋友來一起將它挪開,還是繞道而行?或是拿個大鏟子,先一把將大石頭敲成數個小石塊,然後再將小石塊一一鏟除 、、、?看來,能採用的創意法寶,可還真多呢!
〈解決困難的智慧〉
仔細說來,每個孩子在生活或課業上,遇到的大難題,就好像是個大石頭一般,阻礙在往前行的道路上。而解決的策略,也如同搬挪大石頭 一樣:也許是需要蹲下來,仔細研究問題本身;也許需要找幾位朋友來一起解決問題;也許是需要將問題分為幾個小部份,慢慢一點一滴分數次來解決。
聖經裡「小大衛」的故事,含有絕佳妙法,提供了數種解決問題的基本「模式」與「態度」,也是孩子們百聽不厭的故事。
故事是這樣開始的:古老的時候,以色列人有一回和敵人打仗,敵軍陣營裡走出來一個體型高大,身材魁梧的大巨人,他身上披掛碩大的銅盔甲,左手持長戟,右手拿長劍,氣勢凌人,張牙咧嘴。
站在以色列人的陣營外,大巨人哥利亞大聲叫嚷著 : 「有誰敢出來和我比武的?」「如果他打贏了,我們就當以色列人的僕人;如果我打贏了,你們就永遠做我們的僕人。」
以色列的軍營裡,人人膽戰心驚,手腳發抖。這時「小大衛」正好來看望軍中的哥哥,聽到大巨人哥利亞的叫嚷,對敵軍輕蔑的態度,心裡很不以為然,左思右量,問清楚情況後,決定要和大巨人比鬥。
「小大衛」先向國王掃羅稟報,國王很賞識他的信心和勇氣,為了幫助他迎戰大巨人,還特別致贈御用戰盔戰袍和寶劍。
穿戴上國王的貴重裝備,全副武裝的「小大衛」覺得渾身不適,因為頭盔太大,寶劍也太長。「小大衛」決定運用自己的方法,他到溪邊找了五顆又圓又大的石子,手裡拿著彈弓當武器。
回到戰場上,當大巨人哥利亞又出來叫罵時,「大衛」勇敢地迎上前去。他說,大巨人是靠刀槍利劍打仗,而他則是以信仰為盾牌,依靠上帝的力量來作戰。
故事的結尾非常戲劇化又真實 :「小大衛」拿出石頭和彈弓,迅速瞄準大巨人的頭,石頭打中大巨人的額頭要害,大巨人當場仆倒在地,段了氣。於是敵軍立刻四散而逃,以色列人乘勝追擊,打了一次美好的大勝仗。
人生遇到的許多困難,不也是如此。遠看有如路上的大石頭,近看更像是大巨人哥利亞,橫擋在路前,聲勢驚人。
每個小孩或大人遇見困難的直接反應,常會是抱怨、沮喪、或生悶氣。但如果只是「坐著」抱怨、吐苦水、怨天尤人、或膽怯懼怕,石頭不會自動移開,大巨人哥利亞也不會轉頭離去。
唯有「站起身來」,動動腦筋,選用適當的方式解決問題,才能在生活、課業、和工作上,尋得寬闊的出路。
鼓勵孩子們採取積極、主動、樂觀的態度,常是解決問題的第一步,也是最重要的一步。
如果擁有「站起身來」解決問題的積極態度,養成「主動思考」的習慣,不但能增加自信心,熟悉解決問題的步驟,也能減少因受挫折而產生憤怒、不滿、或抱怨、發脾氣等不愉快的情緒和現象。
當解決困難時,努力找尋各樣資源資訊,並聽取專家意見,常能增加背景知識,加強判斷能力,並且有效率地解決問題。
而面對專家權威的多樣意見時,首先需瞭解不同的專業領域,常有不同論點。需先收集資訊,加以分析歸納,才能比較不同立場和不同經驗的說詞。
一般說來,借用專家、或前輩的經驗和方法,常是較直接而容易的解決方式。但是,這些寶貴的方法,有時就像是國王掃羅的頭盔和長劍一樣,如果一成不變地加以沿用,對孩子們並不完全「合身」或「合用」。
別人的方法需要經過「思考」,融會貫通,再加以「變通」,作適當的調整,才好合適自己使用。
許多大小難題,也許就如同「小大衛」面對大巨人的情況,重擔或壓力就在眼前和肩頭。
如果平常能鼓勵孩子,養成創意思考的習慣,那當他們面對難題時,就自然會剛強壯膽,冷靜思考。秉持著充分的信心和智慧,努力解決各種困難,渡過難關。
**************************************************
稱讚出來的好感情
** 張湘宜 **
朋友「雅娟」的寶貝兒子從小聰明可愛,但有時卻是十分地調皮、任性、又固執己見。小時候,有陣子兒子的脾氣大,容易生氣,有時發起脾氣來,整個人又叫又跳,像個爆發的小火山似的。有時兒子的性子急,動作粗枝大葉,常大聲關門或碰壞東西,挨罵的次數也比較多,雅娟心裡很是不忍。因為當媽媽的,罵人的時後,心情不好受,被罵的小孩也是相當的不愉快。
雅娟問我:「怎麼樣改善這種既緊張又不愉快的場面呢?」我建議她:「要下定決心用另一種方法和態度,來改變這種父母與子女間不良情緒的惡性循環。」
首先,我請雅娟和先生商量,倆人約定好:「不論孩子做錯什麼事、或有什麼需改正的行為,責罵糾正他們以後,一定要再加一句稱呼:『好孩子』、『好兒子』、或『棒小孩』」。這樣讓孩子知道,他們永遠是父母心中的好寶貝、乖小孩。只是如果有不對的行為或話語,需要改正,危險的事情,需要避免,而父母愛孩子的心腸,是永遠不變的。
一般說來,當孩子在被責罵或糾正行為時,常有一種錯覺,以為自己被定義為「壞小孩」,或是個傷父母的心,不得父母歡心的壞孩子。時常稱呼孩子:「好女兒」或「好兒子」,能增加孩子們的安全感和自信心,也讓孩子瞭解該改正的是不好的態度和行為,但就他們個人而言,父母仍是十分愛他們的。
稱呼自己的孩子:「好女兒」、「好兒子」,對父母本身來說,也有積極正面的好處。有時能藉此減少因孩子做錯事時而來的怒氣或焦急,有時能化解彼此因觀念相衝突而產生的對立情緒。父母也能因此告訴自己:孩子需要更改的是「態度」或「行為」,或者是因為彼此「觀念不同」,需要相互溝通,至於孩子本身,仍舊是個又乖又好的超級棒小孩。
雅娟的孩子自從常聽到爸媽親切地稱呼他們是「乖小孩」、「好孩子」以後,態度和行為明顯地改善許多。他們經常笑口常開,轉眼間換了個角色,成為家裡的「開心果」。雅娟和兒女之間也搭建起良好的感情,常是無事不說,無話不談,歡笑聲不斷。
「雅娟」眉開眼笑地描述著說,現在兒子和女兒平時放學回家,常看到她就很高興地跑過來擁抱一番,並且大聲地說:「媽媽是我最好的朋友!」「我最喜歡媽媽了!」雅娟聽了心裡十分地欣慰。
有一回,因著某件事情,雅娟不禁也要心急地大聲責罵女兒時,女兒看了雅娟一眼後說:「我的好媽媽,你罵起人來可真凶。」「聲音好大,嚇死人了!」「真的嗎?我一點都不知道自己罵人十分地凶惡呢!」雅娟不禁笑了起來。
孩子們稱呼雅娟是「好媽媽」,與以前責罵或糾正他們時,孩子們大聲吵鬧、或生悶氣的態度完全不一樣,這不但給雅娟很大的安慰和鼓勵,也提醒雅娟要注意自己的話語和態度。
中國人的情感向來十分保守含蓄,許多人也許從來沒稱呼過自己的爸媽是「好爸爸」、「好媽媽」。父母親有時因為兒女的事而掛心或緊張時,也不免叨唸一番。如果和長輩溝通時,也這樣告訴他們、稱呼他們一聲「好爸爸」、或「好媽媽」,他們將會心情立刻放輕鬆,心境開朗,如此一來,也較能達成有效的溝通。
不論是「我的『好爸媽』、『好孩子』、、、」,或是用任何類似的稱讚話語,都很管用。我有位個性爽朗又聰明的朋友,每次在責罵孩子的同時,就會聽到她在孩子的小名後面,加上一個「寶」字,讓孩子知道她關愛的心情不減。
父母與子女間的好感情,需要常用稱讚的話語來培養和滋潤。你是否也有機會用這樣的好話語,來稱呼或稱讚自己的爸爸媽媽,或是用類似的好話語來鼓勵和嘉勉晚輩後生呢?
******************************************
「影像圖樣法」的妙用
** 張湘宜 **
在大學教課時,有一回,跟學生們講解提到「影像式」的記憶和學習方式。下課後,一位年輕的媽媽找我聊了許久。
這位母親極愛她的小孩,卻常因小孩生悶氣,而孩子動輒得咎,和母親的關係也一直處於緊張狀態。當天討論的話題,讓她突然領悟瞭解到 : 「平常儲存在腦海裡有關孩子的畫面,儘都是調皮搗蛋淘氣不可理喻的鏡頭,常常讓她覺得氣結鬱悶。」
看著這位學生情緒低落,我跟她提起了一段有趣的故事 ──
認識的好朋友當中,有一對夫妻離婚了兩年他們,經過教會牧師的百般協調、諮商、會談後,兩人又高高興興地結婚,過著公主王子般幸福甜蜜的生活。
親朋好友常問他們,究竟是什麼原因能讓他們破鏡重圓、和好如初呢?
先生回答說 :「以前記憶力太好,太太做錯什麼事情,我通通記在腦海裡,常常愈想愈生氣,吵起架來,覺得理直氣壯,態度也就愈凶惡。認為太太一無是處,腦海裡閃過的鏡頭,也全是太太的缺點。」
如今他知道要轉換鏡頭,將太太美好的優點,存在腦海裡。遇到困難時,也試著換個角度想想,不將責任全往太太的肩上堆疊,設法將鏡頭焦點對準「問題」本身,共同思考問題解決的方法,而不再只是針對著「人」,一味地責怪追究是誰的錯。
出乎意料地,許多困難反倒迎刃而解海闊天空。
轉換一個鏡頭,就等於轉換一種心境。先生溫柔地牽挽太太的手,笑笑說:「如今翻閱腦海裡的影像記憶本,閃過的鏡頭,是太太美好良善體貼的關愛情懷,內心反倒常洋溢著無比的幸福和甜美。」
同樣的,增進良好「親子關係」的方法,也是一樣的道理。
爸媽們仔細想想,會發現孩子也有許多可愛的模樣,和令人歡喜的優點。如果將這些有關孩子的美好畫面,多多儲存在腦海裡,那麼當面對孩子調皮的行為時,就能較有耐心的處理,更有智慧的表達合適的話語。
「愛」讓每位父母親,更增添溫柔親切的光輝。而儲存在腦海裡的「影像」,則是驅使父母親更加願意讚美、或是選擇責怪孩子的重要「根源」。當看到父母親為孩子的緣故,願意自我改變和調整,我常為他們感到驕傲萬分,也深深被他們的「愛」感動。
人生的道路不也一樣嗎?美好的畫面,存在腦海心田裡,總讓生活更加添亮麗的色彩,不但讓人願意細細品嚐,回味無窮,也真讓人一輩子難以忘懷。
*****************************
豎笛妙談
** 張湘宜 **
** 張湘宜 **
「菁菁」和「邁可」小的時候,媽媽和許多家長一樣,除了鋼琴外,也鼓勵他們拉小提琴,更聘請優秀的小提琴老師到家裡來教琴。兩個孩子認真地學了兩、三年,但卻對小提琴一直不太感興趣。
媽媽有時看到朋友的孩子能拉美妙悅耳的曲子,心裡也挺羨慕的。只是自己的孩子沒興趣,也不太好強求,免得破壞了孩子們學習音樂的樂趣。
「菁菁」和「邁可」雖然不甚喜歡小提琴,但是從小學三年級起,音樂老師開始教笛子。在學校他們有專用的笛子,到了五年級小學畢業時,這支笛子就贈送給他們。一根笛子吹奏了三年,小朋友對於自己使用的笛子,都挺有感情的。
加上每次吹會幾首曲子,老師就會給予嘉獎和鼓勵:有時會讓小朋友在笛子尾端,掛上一條彩色的小緞帶;或是串上一個美麗的小珠子,彩色珠子上頭還有小朋友英文名字的字母縮寫,非常討小朋友歡喜開心。
當小學五年級畢業時,幾乎每個認真練習的小朋友,都能吹上二十幾首悅耳的曲子,這真是件讓人既興奮、又很有成就感的一件事情。
也許音樂老師教得好,也許對吹笛子有一份偏愛和美好的回憶吧,「菁菁」和「邁可」上中學選樂器時,都選擇了豎笛,而且他們的幾個好朋友也都選擇豎笛。媽媽這才發現:「原來,豎笛在西洋樂器裡,也是十分地受歡迎的。」
豎笛 (Clarinet) 是墨黑色的木管樂器,它搭配著亮銀色的按鍵,十分地好看,又稱為「單簧管」。豎笛的音域十分寬廣,從中低音到高音階的音符都能吹奏,聲音較橫笛渾厚低沉,而純樸、富磁性、又有吸引力的樂音,也使它讓人感覺十分親切。
有一回,「菁菁」和「邁可」各自吹著不同的曲子,居然還能非常和諧好聽。就彷彿兩人各自唱著溫柔的曲子,雖然歌詞、音符、曲調都不一樣,但是卻仍十分地悅耳動聽。
孩子們找著自己感興趣的樂器,最大的好處是:從此不再需要叮嚀、提醒他們練習樂器,也不用看他們因練樂器而皺眉頭。孩子們吹著豎笛,努力練習學校裡教的曲子,爸媽喜歡當聽眾,這比起陪他們彈鋼琴或練小提琴,輕鬆有趣多了。
每到晚上,吃過晚飯後,「菁菁」和「邁可」就會依照老師的吩咐,主動地去刷牙,然後拿出豎笛,準備練習。孩子們懂得珍惜自己喜歡的樂器,也能跟著學校的進度,努力仔細練習。
學校每年有三場演奏會和兩場音樂比賽,「菁菁」、「邁可」和同學們有著明確的進度和努力的目標,在每場演奏會和比賽中,常有優異和傑出的表現,令聽眾們不禁要連連鼓掌,大聲叫好。
許多父母常問我:「孩子們不喜歡音樂,找他們練琴比打鴨子上架還難,這可怎麼辦呢?」我常笑著說:「答案很簡單。只要孩子們找著了自己喜歡的樂器,一切就能自動自發。這比起父母的千叮嚀、萬囑咐,要有效多了。」
正如許多音樂家所說:「音樂也能美化生活,滋潤心靈。」也許,孩子們在小的時候,並不熱衷練琴;但是等他們上大學、或工作就業時,音樂不但能幫助他們調劑生活、舒緩壓力,更能幫助他們以琴會友,多開啟靈活人際關係的一扇窗。
如果孩子們不喜歡彈鋼琴,可以變通一下,試試看電子琴或打擊樂器,訓練節奏感和音樂性。
如果孩子不喜歡拉小提琴,可以試試看笛子、簫管、或木琴,、、、。不同類別的樂器,對孩子們來說,常會有不同的感受。
如果孩子唸一、二年級時,對於學習樂器,興趣缺缺,可以等到三、四年級時,再嚐試不同的樂器。一般來說,五年級以上的孩子理解性較強,學習的速度,也會相對的增快許多。
總之,「爸媽們千萬不要過度心急,多給孩子一些時間,就等於是多給他們一些機會。」在尋找興趣的過程中,孩子們自己會走出一條道路來,其間充滿的信心和喜悅,自是不在話下。
*********************************************
孩子長大學得快
** 張湘宜 **
浩浩從兩歲半就開始學騎腳踏車,剛開始有輔助的小輪子,騎得還算順利得意的。三歲時,爸爸開始教浩浩騎兩輪的小腳踏車。全新的小腳踏車, 在太陽底下閃閃發光,很是耀眼好看。
爸爸耐心地扶著腳踏車,一步步地跟著小腳踏車跑,浩浩也努力地騎,努力地學習。可是整個夏天過去了,爸爸耗費許多力氣,浩浩還是需要別人扶著才能騎車,爸爸心裡想:「浩浩還小嘛!才三歲。不要急,明年再來練習。」
隔年夏天,浩浩四歲,爸爸又耐心地教浩浩騎車。整個夏天過去了,只見爸爸累得躺在地上,浩浩進步的速度仍然有限。美國中西部的冬天下大雪,春秋季節風大雨多,只好暫時歇兵,等明年的夏天再繼續試試看。
浩浩五歲時,還是沒學會騎腳踏車,爸爸耗盡力氣,心灰意懶,真沒心情再教下去了。
又到了夏天,浩浩六歲。一天中午,他自己推著小腳踏車,在後院的草地上,自己試騎了幾圈,居然很快就學會騎腳踏車。爸爸媽媽高興極了,有時一清晨,帶著浩浩在社區裡騎車兜風;有時傍晚時分,和浩浩騎著單車,踩踏斜陽餘輝,到附近的小學四處逛逛。
整個夏天過去了,浩浩進步神速,技巧熟練。爸媽心裡想:「喔!原來孩子長大了,自然就學得快,學得輕鬆。」他們彼此討論著說:「孩子小的時候,真是不需要太心急,不需要標準訂太高。」「否則,真是多花費許多心血和力氣,挫折感也很深呢!」
鄰居朋友林媽媽,也有類似的經驗和心得。打從女兒「玲玲」和「珊珊」上幼稚園小班時,學校暑假有游泳訓練課程,林媽媽就會很熱心地替她們報名參加。
每年夏天都替她們報二、三期的游泳課程,並且頂著大太陽,每天辛勤地接送。但是經過了四、五個夏天,玲玲和珊珊上小學二年級時,仍只是在初級班的程度,進步並不大。
隔年暑假,姊妹倆決定不參加游泳訓練營了,由林家爸媽一對一教學。沒想到只教了一星期,姊妹倆就已經學會蛙式和仰式的游泳基本技巧,還常用可愛的狗爬式相互比賽和玩耍。
「原來孩子長大了,就會學得快。」「只要稍微指點一下,孩子們很快就學會了。」林家爸媽眉開眼笑,高興地說。
「看她們倆個手長腳長,只要輕輕滑一兩下,很快就游到對岸了。不像小時候,即使是短短的距離,也游得挺辛苦的。」爸媽心裡很高興地估量:「看來只要再上一、二期游泳訓練課程就行了。」
玲玲和珊珊也很興奮,因為不用再花許多時間上游泳課。她們計劃在暑假裡參加其他的球類運動:「比方說,打打籃球、排球、壘球、或網球、、、等等,學學其他的本領,嚐試新的活動。」
孩子們小的時候,爸爸媽媽常熱心地為他們報名參加各項才藝、球類、游泳、或體操訓練等課程。但多半時候,孩子年紀小,學習和進步的速度都有限。
不論是彈鋼琴、拉小提琴、或參加各種運動項目,有時孩子們的進步不大,父母可別覺得洩氣,也不用太著急、或勉強孩子努力學習。
根據許多美國教育學家的觀察,「小學一、二年級」是個重要的轉捩點,小朋友們在這段期間裡,學會重要的閱讀的技巧,逐漸能獨立吸收知識,獨立思考。
等孩子上了小學三、四年級時,他們的智力、理解力、和身體狀況逐漸成熟,許多課程或技巧,常常一學就會。並且能自己理解,自我訓練,自我調整,進步相當快速。
當孩子逐漸長大時,相信多數父母都有同感:「孩子小的時候,重要的是給他們一個寬廣的空間,順其自然的學習,凡事多嚐試,凡事不勉強。」
快樂的玩耍,快樂的成長,擁有一個快樂純真的童年,那就是最寶貴的了。
************************************************
珍貴的記憶
**張湘宜**
孩子們逐漸長大了 ,我將他們小時候的玩具、衣物、和兒童書本整理好後,正打算送人或捐贈給學校。這時,突然聽到寶貝兒子和女兒大聲地抗議:「媽媽,這些東西,我們還要用呀!」
「但是你們都長大了,怎麼還要用這些玩具和圖畫書呢?」媽媽我用打著許多問號的眼神,耐著性子地問家裡的酷酷小孩們。「玩具是我們小時候的回憶,」公主和少爺們認真地強調著:「別把我們美好的回憶送人了。」 回答的還真振振有詞,挺有點道理的呢!
我仔細瞧瞧手裡的玩具,心裡斟酌著:「這些看似過時不合用的東西,卻蘊藏孩子們珍貴的回憶。」「看他們那麼小心翼翼地珍惜維護著,這下可也不好意思,把他們的舊時物品給捐掉了。」因為,「珍貴的記憶」在當事人的心目中,畢竟是無價之寶。
「但是東西一直堆積、累積著,可也不是辦法。」經過一番討價還價後,我將孩子們大部份的衣物送人,玩具和圖畫書則大部份留下。心理想著:「幸虧酷酷小孩們唸小學三年級後,閱讀的書本有部份是向圖書館借的。否則,如果將全部讀過的書,也要求通通留下來的話,家裡可真要變成大圖書館了。」
大人的觀點,常常和小孩的觀點和感受有很大的差距。爸媽站在「大人的世界」裡,看到的通常是物質的實用性和合宜性。而孩子對用過的東西,和許多生活的細節和事物,卻較有一份特別的感情和敏銳的感覺。
有時,多和新時代長大的酷孩子們溝通,多聽聽他們的心聲,經常會有意外的收穫。爸媽也較能從另外一個角度,瞭解孩子們深層面的想法和內心的感受。
「珍貴的記憶」,換個角度探討,也是和孩子們「珍貴又有效率」的基本溝通模式。
「但是你們都長大了,怎麼還要用這些玩具和圖畫書呢?」媽媽我用打著許多問號的眼神,耐著性子地問家裡的酷酷小孩們。「玩具是我們小時候的回憶,」公主和少爺們認真地強調著:「別把我們美好的回憶送人了。」 回答的還真振振有詞,挺有點道理的呢!
我仔細瞧瞧手裡的玩具,心裡斟酌著:「這些看似過時不合用的東西,卻蘊藏孩子們珍貴的回憶。」「看他們那麼小心翼翼地珍惜維護著,這下可也不好意思,把他們的舊時物品給捐掉了。」因為,「珍貴的記憶」在當事人的心目中,畢竟是無價之寶。
「但是東西一直堆積、累積著,可也不是辦法。」經過一番討價還價後,我將孩子們大部份的衣物送人,玩具和圖畫書則大部份留下。心理想著:「幸虧酷酷小孩們唸小學三年級後,閱讀的書本有部份是向圖書館借的。否則,如果將全部讀過的書,也要求通通留下來的話,家裡可真要變成大圖書館了。」
大人的觀點,常常和小孩的觀點和感受有很大的差距。爸媽站在「大人的世界」裡,看到的通常是物質的實用性和合宜性。而孩子對用過的東西,和許多生活的細節和事物,卻較有一份特別的感情和敏銳的感覺。
有時,多和新時代長大的酷孩子們溝通,多聽聽他們的心聲,經常會有意外的收穫。爸媽也較能從另外一個角度,瞭解孩子們深層面的想法和內心的感受。
「珍貴的記憶」,換個角度探討,也是和孩子們「珍貴又有效率」的基本溝通模式。
「當父母和孩子們的意見相左時,也許再試著用另一種方法,從另外一個角度和孩子們溝通,會更加有效率。」
「而如果將問題的癥結,明白地陳述給孩子聽,由孩子們來思考解決問題的方法,這樣也更能幫助孩子們成熟思考。」
教育專家們也常建議:「在和孩子們共同面對問題,集思廣益、一起思考的過程中,也可列出幾項不同的解決方法,讓孩子們做選擇。」這種有彈性、有「選擇性」的自由派作風,最能取得孩子們的認同,也較容易和新世代的孩子們達成協議。
找到了彼此認同的解決方法,孩子們笑咪咪,身為爸媽的,心情自然也會輕鬆又快樂。
教育專家們也常建議:「在和孩子們共同面對問題,集思廣益、一起思考的過程中,也可列出幾項不同的解決方法,讓孩子們做選擇。」這種有彈性、有「選擇性」的自由派作風,最能取得孩子們的認同,也較容易和新世代的孩子們達成協議。
找到了彼此認同的解決方法,孩子們笑咪咪,身為爸媽的,心情自然也會輕鬆又快樂。
**********************************************
寫作時刻
**張湘宜**
以前每逢出門旅行,在機場等候飛機時,我總習慣拿出紙筆寫寫畫畫。搭上了飛機,也常掏出紙筆,一段一段的寫著,一篇篇文章就這樣完成了。
平常工作忙碌,空檔時還得載送孩子們練球、彈琴、參加各種活動,似乎總有千萬個理由,不能寫作。 有時是時間緊湊,無暇坐下來寫,有時是心裡很累,也不想提起筆來寫東西。反而是搭乘飛機旅行時,較有時間整理思路和寫作。
女兒和我一起旅行,從小看我如此寫寫畫畫。大概是看在眼裡,記在心裡,對寫作也有了良好的印象。
女兒十歲時,我們一起到佛羅里達州旅遊,當坐在機場等候飛機時,居然看到小妮子也拿出一本可愛的筆記本和袖珍筆,有模有樣地圖圖寫寫起來。
那時我因工作忙碌,已有好長一段時間無暇寫作。看到她如此認真地寫寫塗塗,我不禁啞然失笑,也和她一起拿起紙筆,又開始記錄飛揚的思路和情懷,描寫生活經驗和感觸。
寫作的路上,常需要文友相互鼓勵,彼此嘉勉。
一轉眼,女兒長大了,可也成了我寫作的良伴。我們彼此分享寫作的靈感,和對各樣事物的看法,真是美事一樁,同時也增廣了我們寫作的層面和思緒的境界。
親愛的讀者們,是否也有各種喜愛的興趣和活動呢?和家人、和孩子們分享,不但多了位好夥伴,也會看見許多不同的創意和好點子,這也可稱為是有趣的「承傳」事業吧!